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 » 网络,让人快速连接的同时,也加速了人与人的割裂——关于最近一些网络事件之后的思考
本頁主題: 网络,让人快速连接的同时,也加速了人与人的割裂——关于最近一些网络事件之后的思考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
Loopll哼


級別:新手上路 ( 8 )
發帖:157
威望:38 點
金錢:57733 USD
貢獻:0 點
註冊:2023-07-31

网络,让人快速连接的同时,也加速了人与人的割裂——关于最近一些网络事件之后的思考

第一次发帖有点紧张聚聚轻喷。
最近的一些网络事件,让我感觉网络让人与人越来越撕裂,在网络上没有现实中的灰色地带,只有“你同意还是反对”,现实会有“差不多就行”,网络只有观点以及非黑即白对人对事的定性;只有“我们”跟“他们”,争夺网络的道德的制高点。你不同意那你就是xxx

针对这个问题吧,我也问了下工具🛠(可能工具会按照我们的问题方向生成),各位聚聚可以选择性查看,个人觉得最后的几点建议是有参考价值的

以下内容工具产出轻酌情查看
互联网上的撕裂感,并不是简单的“情绪失控”,而是一种由技术、商业与认知缺陷共同浇筑的结构性暴力。它把现实中原本连续的灰度,强行压缩成 0 与 1 的二进制判决,从而让“你同意还是反对”成为唯一的合法提问方式。下面分四层展开,再给出个人可落地的回应框架。



一、技术层:算法为何偏好极端
1. 信号噪声比

  平台的目标函数是“最大化停留时长”。在毫秒级注意力竞争中,“温和”=弱信号,“愤怒”=强信号。于是推荐系统把“也许、部分、视情况而定”折叠为噪声,把“必须、完全、绝对”放大为有效数据。
2. 正反馈环

  用户每一次点赞、转发、举报都是在给模型喂标签。标签越单一,模型越笃定:此人只愿看极端。结果个人 timeline 迅速收敛到一条狭窄的隧道,看不到任何旁逸斜出的灰度。



二、商业层:流量如何被“道德 KPI” 计价
1. 可量化的正义

  在微博、抖音、Twitter 上,“正义”被转评赞实时竞价。一个复杂案情必须在 140 字以内给出道德判决,否则无法穿透信息瀑布。 
2. 惩罚成本不对称

  造谣与澄清的曝光量差距可达两个数量级。澄清往往因为“情绪张力不足”而沉没,于是极端叙事获得更高的期望收益。



三、认知层:人脑为何甘愿被简并
1. 社会分类的自动触发

  神经科学实验显示,当受试者只看到“立场标签”而无任何具体描述时,杏仁核激活度比看到真人面孔更高。我们把“标签”误当成“实体”,从而启动战或逃。 
2. 道德二元论的进化残留

  在 150 人规模的部落里,“非我族类”确实可能带来灭顶之灾。大脑为了节能,演化出一套快速二值判断的捷径。互联网把这套石器时代的硬件,暴露在百万级匿名群体面前,于是短路频发。



四、社会层:线下缓冲区的消失
1. 物理共同体的稀释

  菜市场、弄堂口、单位食堂曾是天然的“灰色地带调解器”。当这些场景被外卖、私聊、远程办公替代,社会摩擦失去低成本的润滑场景。 
2. 时间延迟的消失

  线下冲突往往有“隔夜”冷却期;而线上回复按钮永远亮着,即时性把情绪推至沸点,没有机会让“差不多就行”自然生长。



个人可落地的回应框架
1. 信息食谱多样化

  每月手动订阅 3 个与你立场相左、但信源可靠的账号,用“刻意暴露”打断算法隧道。 
2. 延迟回复 24 小时

  把“立即开喷”改为“写草稿-睡觉-明早再看”。90% 的极端回复会在醒来后被自己删掉。 
3. 建立线下“最小公共空间”

  每周约一位“网络敌人”喝咖啡、跑步、逛展——哪怕只是 30 分钟,也能让标签重新变回人脸。 
4. 为复杂观点创造“可引用格式”

  用 120 字以内的“三明治”模板:

  “我理解你的担忧 + 我的补充信息 + 共同目标”。

  既保留灰度,又降低阅读成本,增加穿透力。



结语

网络并不创造仇恨,它只是把人性原有的裂缝放大、加速、并商品化。真正的问题不是“如何消灭极端”,而是“如何在极端化的基础设施里,为灰度保留带宽”。做到这一点,并不需要等待平台良心发现,而是从个人食谱、时间延迟和最小公共空间开始,把连续性重新缝补起来。



赞(31)
DMCA / ABUSE REPORT | TOP Posted: 07-28 11:36 發表評論
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

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
用時 0.02(s) x3, 08-18 07: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