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股牛市狂奔,还是昙花一现?
哎呀,股市这玩意儿,总能让人心跳加速。2025年了,上证指数一度冲破了3500点大关,新易盛这样的黑马股从年初的低谷直接飙升十几倍,新能源车企和AI概念股也轮番上演“领涨秀”,证券板块更是像打了鸡血一样跃跃欲试。不少散户朋友们已经在群里高呼“牛市来了,赶紧上车!”但别急,咱们得冷静下来扒一扒数据,聊聊这到底是真牛市,还是又一场短暂的狂欢派对。毕竟,股市不是赌场,盲目跟风往往会摔得很惨。
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那些“明星股”。拿新易盛来说,这家光模块龙头,从2024年底的低点起步,到现在股价已经翻了十多倍,简直像坐上了火箭。背后的推手?无非是5G和数据中心需求的爆发,加上公司业绩爆表——上半年营收同比暴增80%以上,净利润更是翻倍。类似的故事在新能源和AI板块反复上演:比亚迪、宁德时代这些老面孔继续稳坐钓鱼台,AI领域的寒武纪和商汤科技也频频爆出利好消息,股价跟着水涨船高。证券股呢?中信证券、海通证券等大佬们,成交量一放大,就开始蠢蠢欲动,仿佛在说:“哥们儿,牛市我来护航。”
这些现象确实让人兴奋,但牛市可不是靠几只股票的狂飙就能定义的。咱们得拉大视野,看看整个A股的“体温”。从指数上看,上证综指从2024年年底的2900点左右,一路震荡上行,到现在稳在3400点以上,涨幅超15%。沪深300指数更猛,涨了近20%。创业板指呢?作为科技股的晴雨表,直接飙升25%以上。这些数据乍一看,确实有牛市的味道——成交量也跟着放大,日均成交额从去年的8000亿飙到1.5万亿,资金面宽松得像开了闸。
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宏观环境在“助攻”。央行今年多次降息降准,流动性充裕;国家大力推“新质生产力”,新能源、AI、半导体这些领域政策红利不断。外资也闻风而动,北向资金净流入超2000亿,创下近年新高。更别提经济复苏的信号:二季度GDP增速达5.2%,制造业PMI连续几个月在扩张区。听起来,一切都在向好,对吧?
但等等,别高兴太早。牛市的标准,可不是简单看涨幅。历史上,A股的牛市往往伴随“全民炒股”的狂热、持续的资金流入和经济基本面的全面回暖。可现在呢?市场分化严重得像两极世界:一边是科技股的狂欢,一边是传统行业如地产、银行的“躺平”。地产股整体跌了10%以上,银行板块勉强持平。这说明什么?资金在抱团取暖,只追热点,没普涨。记得2015年的那轮“杠杆牛”吗?最后崩盘,教训深刻。现在虽然没那么极端,但杠杆资金又在抬头,两融余额破1.8万亿,警惕性得拉满。
再看估值。当前A股整体PE在15倍左右,历史中位数是18倍,看似低估。但科技股的PE已经飙到40倍以上,泡沫隐现。国际环境也不太平:中美贸易摩擦余波未散,地缘政治风险随时可能爆雷。专家们怎么看?中金公司最近的报告就泼了盆冷水,说这是“结构性牛市”,而非全面牛。华泰证券也分析,短期反弹强劲,但中期取决于政策落地和企业盈利恢复。
当然,也不是全唱衰。不少机构乐观,认为这轮行情有“慢牛”潜力。毕竟,相比美股的泡沫,A股的性价比更高。新能源车销量上半年同比增30%,AI应用落地加速,这些实打实的增长不是吹出来的。证券板块的活跃,往往是牛市的前哨——历史上,每次大行情启动,券商股都先涨。所以,A股到底进没进牛市?我的看法是:进入了“初牛”阶段,但远没到“疯牛”地步。冲击力强的热点股在领跑,逻辑上得益于政策和科技双轮驱动,论据有指数、成交、宏观数据的支撑。但风险并存,分化、估值、外部不确定性都得防着点。投资嘛,别光看涨幅,得问问自己:这是可持续的吗?建议大家多研究基本面,分散布局,别All in热点。股市如人生,稳扎稳打才能笑到最后。怎么样,你准备好上车了吗?
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那些“明星股”。拿新易盛来说,这家光模块龙头,从2024年底的低点起步,到现在股价已经翻了十多倍,简直像坐上了火箭。背后的推手?无非是5G和数据中心需求的爆发,加上公司业绩爆表——上半年营收同比暴增80%以上,净利润更是翻倍。类似的故事在新能源和AI板块反复上演:比亚迪、宁德时代这些老面孔继续稳坐钓鱼台,AI领域的寒武纪和商汤科技也频频爆出利好消息,股价跟着水涨船高。证券股呢?中信证券、海通证券等大佬们,成交量一放大,就开始蠢蠢欲动,仿佛在说:“哥们儿,牛市我来护航。”
这些现象确实让人兴奋,但牛市可不是靠几只股票的狂飙就能定义的。咱们得拉大视野,看看整个A股的“体温”。从指数上看,上证综指从2024年年底的2900点左右,一路震荡上行,到现在稳在3400点以上,涨幅超15%。沪深300指数更猛,涨了近20%。创业板指呢?作为科技股的晴雨表,直接飙升25%以上。这些数据乍一看,确实有牛市的味道——成交量也跟着放大,日均成交额从去年的8000亿飙到1.5万亿,资金面宽松得像开了闸。
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宏观环境在“助攻”。央行今年多次降息降准,流动性充裕;国家大力推“新质生产力”,新能源、AI、半导体这些领域政策红利不断。外资也闻风而动,北向资金净流入超2000亿,创下近年新高。更别提经济复苏的信号:二季度GDP增速达5.2%,制造业PMI连续几个月在扩张区。听起来,一切都在向好,对吧?
但等等,别高兴太早。牛市的标准,可不是简单看涨幅。历史上,A股的牛市往往伴随“全民炒股”的狂热、持续的资金流入和经济基本面的全面回暖。可现在呢?市场分化严重得像两极世界:一边是科技股的狂欢,一边是传统行业如地产、银行的“躺平”。地产股整体跌了10%以上,银行板块勉强持平。这说明什么?资金在抱团取暖,只追热点,没普涨。记得2015年的那轮“杠杆牛”吗?最后崩盘,教训深刻。现在虽然没那么极端,但杠杆资金又在抬头,两融余额破1.8万亿,警惕性得拉满。
再看估值。当前A股整体PE在15倍左右,历史中位数是18倍,看似低估。但科技股的PE已经飙到40倍以上,泡沫隐现。国际环境也不太平:中美贸易摩擦余波未散,地缘政治风险随时可能爆雷。专家们怎么看?中金公司最近的报告就泼了盆冷水,说这是“结构性牛市”,而非全面牛。华泰证券也分析,短期反弹强劲,但中期取决于政策落地和企业盈利恢复。
当然,也不是全唱衰。不少机构乐观,认为这轮行情有“慢牛”潜力。毕竟,相比美股的泡沫,A股的性价比更高。新能源车销量上半年同比增30%,AI应用落地加速,这些实打实的增长不是吹出来的。证券板块的活跃,往往是牛市的前哨——历史上,每次大行情启动,券商股都先涨。所以,A股到底进没进牛市?我的看法是:进入了“初牛”阶段,但远没到“疯牛”地步。冲击力强的热点股在领跑,逻辑上得益于政策和科技双轮驱动,论据有指数、成交、宏观数据的支撑。但风险并存,分化、估值、外部不确定性都得防着点。投资嘛,别光看涨幅,得问问自己:这是可持续的吗?建议大家多研究基本面,分散布局,别All in热点。股市如人生,稳扎稳打才能笑到最后。怎么样,你准备好上车了吗?
赞(48)
AD
AD
AD